这个流离失所的民族,靠啥过活
(⊙_⊙)
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
微信公众号:地球知识局
沙漠深处的工匠
作者:小贝
制图:孙绿 / 校稿:朝乾 / 编辑:木木张
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,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质荒漠,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,位于非洲北部。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,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。
地球上最为巨大的黄色地带
能把美国本土都装进去的撒哈拉
(底图:shutterstock)▼
但就是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孕育了图阿雷格,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。而“撒哈拉”一词也是源自图阿雷格人的语言,原意为“大荒漠”。
没有谁比他们更熟悉撒哈拉了
(图:shutterstock@AMA)▼
图阿雷格(Tuareg)是一支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带(尼日尔、马里、利比亚、阿尔及利亚和布基纳法索)的游牧民族,其名字为阿拉伯语,意为被神遗弃。他们称自己为Imohag,即自由人。
图阿雷格人在撒哈拉地带的多个国家都有分布▼
沙漠蓝人的工匠精神
图阿雷格人游走在撒哈拉沙漠中,靠放牧、行商等生活。没有人知道图阿雷格人的真正起源,他们来自哪里或何时到达撒哈拉沙漠,有人说他们是柏柏尔人的后裔,具有古老的利比亚根源。
撒哈拉沙漠极其辽阔
居间其中的沙漠游牧部落起到了连接南北的作用
无论跨撒哈拉贸易还是沙漠物资开发,都少不了他们▼
大多数图阿雷格人信奉伊斯兰教,但整个民族却是一个母系社会。他们的家庭关系是以母亲为主导的,女性也拥有更大的自由,在家庭和部落的决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。部落中的女性通常知识广博且精通本民族的传统;而男性则恰恰相反,大部分时间都在放牧和劳动,识字不多。
当然,母系社会不等于母权社会
其背景首先还在于沙漠游牧民的物质上的极度匮乏
(图:shutterstock@Sun_Shine)▼
而且在图阿格雷社会中,年满25岁的男性需要配戴面纱。面纱通常为蓝色,是一块宽为23厘米、长为3米、绣有褐色花边的蓝色毛织物。面纱一般遮住整个头部,只露眼睛,在脖子上绕一圈后下垂到胸前或背后。
从小戴到老
(图:shutterstock)▼
男子无论是外出还是在家中都必须戴面纱,甚至睡觉时也不能摘下,只有在吃东西时才将面纱揭开一部分,但还需用手遮住嘴。男子若随意露出嘴,特别是当着女人的面露嘴,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失礼行为。因此,他们也被称为“沙漠蓝人”。
图阿雷格人是一个男人外出时带面纱的民族
他们认为这面纱能替其阻挡所有的邪灵
(图:shutterstock@Yavuz Sariyildiz)▼
图阿雷格人在撒哈拉沙漠里,住着用羊皮或毛织物做成的红色帐篷,没有固定的居所。除了放牧和经商,他们还酷爱音乐和诗歌,专注于设计和制作珠宝、皮革制品、金属鞍饰和双锋利剑。在图阿雷格文化中,工匠属于排他的世袭阶层,他们一出生就注定成为匠人,拥有与自己的技能和工具相关的方言和传说。
工匠在游牧部落中的作用非常重要
长期移动生活需要相当多的制造品来支持
除了和居民交换,尽可能自给自足更为实际
(图:Wiki@Garrondo)▼
图阿雷格的每一件手作品都承载了无数代人的独有技艺,是民族文化遗产的宝库。他们在作品中保留了自己所处环境的象征意义和宇宙观,并将几何图案和多样化的设计融入其中,从而使珠宝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,具有独特的吸引力。
在钴蓝色之上,如珍珠般耀眼
(图:shutterstock@Gimas)▼
时至今日,图阿雷格人仍旧在继续锤炼自己的手艺。女性使用水、石灰、灰烬、乳木果油和硫酸铵的混合物手工晒黑皮革;男人使用铁砧和锤子来塑造回收的青铜、铝和铜。
现在也可以作为民族工艺品售卖
图阿雷格人靠着独特的视觉形象,也算是广为人知了
(图:shutterstock@steve estvanik)▼
被迫出走的图阿雷格
不幸的是,2011年马里爆发了暴力事件,迫使十万人逃离家园,其中包括大量的图阿雷格人。曾经用来陶冶情操、打发时间的“娱乐”,如今变成了他们重启生活和谋生的重要手段。
图阿雷格人的分布与马里有着相当重合
而马里本身有着较大的南北差异
其国内动荡也多为北部地区族群冲突引发▼
为了帮助这些被迫流离失所的人,联合国难民署携手国际伙伴打造MADE51平台,以帮助难民群体掌握维持生计的手艺。
该平台通过挑选合适的难民艺术家、给予必要的培训支持和工作场地,将他们制作的精美手作品推介到全球市场。这样既帮助了难民获取稳定的收入,重启生活,重拾尊严,又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到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。
“我们学会了跳出局限思考……
制作结合不同产品的珠宝,例如皮革、银、角”
——55 岁的图阿雷格铁匠西迪(Sidi)
(图:© UNHCR/6M.Productions)▼
“我经常受到大自然、人和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启发
不管我是在家乡还是在难民营
创作的灵感和渴望永远存在”
——马里图阿雷格难民阿尔马胡穆德(Almahoumoud)
(图:© UNHCR/6M.Productions)▼
宾图(Bintou)是一名图阿雷格工匠,一位技术娴熟的皮革工人。2012年,她因为家乡遭受冲突,暂时在邻国布基纳法索避难。为了四个孩子的生存,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,她与其他19名难民在一个车间学习技能,开发传统产品,并将其推向海外市场。
(图:© UNHCR/P.Absalon)
“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将我的专业知识从皮革转移到棕榈树。”她笑着说。宾图手里拿着一捆棕榈叶,开始编织装饰垫,将其固定在新设计的台灯上。她希望,有朝一日“这盏灯”可以点亮欧洲或其他地方的某一个家。
(图:© UNHCR/P.Absalon)
“离开马里时,我唯一带走了的就是我的实践知识和我的双手。我想充分利用这个‘行李’;我想确保自己有能力支付孩子们继续上学的费用,直到他们找到体面的工作;我希望他们享受比我更安全的生活。”宾图如是说。
(图:© UNHCR/6M.Productions)▼
(图:© UNHCR/6M.Productions)▼
流离失所的人们,也充满无限可能
被迫流离失所的他们,曾经是沙漠中神秘的母系族群;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大马士革玫瑰;是拥有编织精美羊毛地毯手艺的中亚大族……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意外,他们本该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,拥有完整的家庭和虽然磕磕绊绊但平平安安的一生。
图阿雷格人也未必都是沙漠游民
虽然很难,但同样可以有自己的农业和种植园
(图:shutterstock@Catay)▼
成年的流离失所者大多拥有基本的生存技能,一旦获得合适的机会,他们就可以重新自给自足;幼年的他们则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,开发潜能,以便在未来反哺社会。
马里廷巴克图的图阿雷格家庭
(图:shutterstock@Marianoblanco)▼
联合国难民署为每个受助者提供的,不仅是一次性或者长期的现金援助,还有多样化的帮扶项目,帮助他们提升生存技能、就业能力,并从心理上重拾对生活的信心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联合国难民署一直在寻求长远的解决方案,这也是MADE51平台出现的原因。每个人本来就充满无限可能,需要的只是一些点拨、一次机会、一段陪伴……
(滑动下图,图:©UNHCR/Elizabeth Marie Stuart)
流离失所的他们也在不断努力:挤在破旧的教室内,十几个人分享一本书;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生存,不舍昼夜地锻炼手艺;抓住有限的机会探索未来的可能,学习如何创业……
(滑动下图,图:©UNHCR/Elizabeth Marie Stuart)
长期以来,“难民”的形象对大部分公众来说都十分扁平,往往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因素、冲突中的不幸者,而最重要的一个标签是,一群与我无关的人。
但是,联合国难民署希望向人们展示他们具有社会价值的另一面:他们曾经遭遇的不幸、当下经历的坎坷,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或许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。伴随着他们的悲剧,一种文化可能因此而消亡,一种技艺可能因此而失传,我们的精神世界本可以更加丰富多彩。
(图:© UNHCR/6M.Productions)
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于2021年初启动“有爱无难”公益店铺的搭建,在店铺中人们可以通过支持国际人道主义救援项目,兑换专“署”心艺(公益周边)以及难民心艺(MADE51手工艺品)。
一方面,联合国难民署希望让追光者与受助人之间缔结更加亲密的情感联结,另一方面也希望呈现给普通大众一个更加丰满、全面、有血有肉的难民形象。毕竟,他们不应该因为不被了解而遭到放弃。
(图:© UNHCR/Hannah Maule-ffinch)
公益店铺募得的所有善款,都将用于联合国难民署与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发起的“叙利亚家庭救助行动”。每月准时到达的“生活费”,可以让最脆弱的难民家庭再多撑一天,有机会触及更多的生存资源。
除了现金援助,还有多项配套的响应措施,其中包括鼓励当地政府将难民纳入新冠疫苗接种计划,与合作伙伴一同努力为难民提供医疗服务,为儿童提供心理援助等。
关注“有爱无难”联合国难民署公益店铺,了解更多,兑换你的专“署”礼物!
扫下方二维码
瞧瞧难民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▼
*本内容为作者提供,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
封面图片:©UNHCR/6M.Productions
END
扩展阅读
▼
超级工程,撒哈拉沙漠大运河
俄罗斯是如何打通五海的
非洲最失败国家,乱成了一锅粥